• 首页
  • 苹果下载什么软件看电视直播体育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长征最后一道难关,比飞夺泸定桥更凶险,毛主席:三天内务必拿下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7:19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    红军的长征之路,堪称军事历史上一大传奇,就像座永远屹立不倒的高山。还有他们四回渡过赤水河,迅速抢占泸定桥,以及攻打超难防守的腊子口。要是换做那时候世界上的任何军队,这些事情想都不敢想,绝对完成不了。

    说到红军长征啥时候最悬,大家伙儿意见不一,但要我说,那肯定是腊子口那一仗最要命。

    咱们来聊聊红军长征时候那个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关,就是比抢泸定桥还要吓人的腊子口战斗。想象一下,那时候咱们的先辈们,是怎么在那种一点活路都没有的地方,硬是挺过来的。

    【至暗时刻】

    腊子口战役是在1935年9月16日那一天打的,地点就在四川和甘肃交界的那个腊子口地界。

    咱们先聊聊那会儿的情况。

    在要打腊子口之前,我们党刚挺过了一段特别艰难的日子,可以说是最黑暗的时期了。

    红军在长征路上,经历了四渡赤水的曲折和飞夺泸定桥的勇猛,这些确实都挺吓人的,但它们仅仅算是外在的挑战。

    只要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再走上对的道路,那就肯定能赢,没啥挡得住我们。

    就像是在四渡赤水战役打响前,咱们老是打败仗,士气跌到了谷底。但遵义会议一开,所有的中央领导都紧紧地跟着毛主席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力往一处使,结果就在那绝境里头找到了出路,转危为安。

    聪明的领头人、对的方向、齐心协力的团队,有了这三个要素,红军就算碰到再难的境地,也还有机会拼一拼。

    到了腊子口那会儿,红军维持下去的三根顶梁柱,遇到了特别大的麻烦。

    回到三个月前,也就是1935年的6月14号,咱们得从头说起。

    这天,中央红军好不容易爬过了大雪山,来到了四川的懋功。在这儿,他们跟早就等着的红四方面军顺利碰头了。

    哥俩刚见面的那股子高兴劲儿还没散呢,可那不该有的坏心思就偷偷冒出来了。

    那时候,中央红军在湘江吃了大败仗,一路上人员又不断减少,最后只剩下一万多一点的兵力。可巧的是,红四方面军那边却是人多势众,整整有八万大军来迎接他们。

    红四方面军,最初是从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支本地红军队伍。

    之后,鄂豫皖那块儿根据地被蒋介石给围了,没办法,只能提前开始长征,一口气走了上千里地,跑到四川北边的大巴山那边去继续发展。

    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在这儿斗地主,把土地分给老百姓。经过差不多两年的时间,队伍又壮大起来,人数达到了8万多。

    后来得知中央红军在进行长征,他们就决定不再坚守大巴山根据地了。他们长途跋涉,走了很远很远的路,最终来到川北高原,目的就是要和红军队伍汇合。

    至少在两支队伍碰头的这一时候前,红四方面军对中央那是百分之百忠心的。

    然而,两队汇合以后,地方势力强而中央势力弱的状况,使得两边都挺不自在的。

    从老早以前开始,只要出现这种大的欺负小的状况,通常都会惹出麻烦来。

    问题主要出在张国焘那儿,张国焘不光是党的初创人之一,还是党里唯一一个见过列宁的党员,他的资历深得很。

    因此,那时候中央把非常重要的鄂豫皖苏区,这块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区域,分配给了他来负责。

    不过张国焘是个心怀大志却走偏了路的人,而且那时候党中央没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个老窝,10万红军打到最后只剩1万,中央的威望和力量都大不如前了。

    因此,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关乎存亡的极度困难时期。

    张国焘再也藏不住他那颗想夺权的心,老想着找中央要更大的权力。

    为了拉拢红四方面军,中央做出了让步,决定让张国焘担任红军的总政委,盼着这样能让张国焘点头答应往北走。

    张国焘开始是点了头的,但没过多久他就变了卦,说往北走没啥好果子吃,非要带着队伍往南去四川,说是那边大米管够。

    张国焘这么做,虽说没直接抢权,但恶劣程度比抢权还狠。

    在职场里头,向来都是谁想出的点子,谁就得去把它落实了。

    谁负责做事,那就得听谁的指挥,谁手里就攥着实打实的权力。

    表面上的道路抢夺,说到底就是争抢权力。

    要是那时候党中央听了张国焘的主意,那就等于是张国焘拐弯抹角地拿到了党里头的最大权力。

    那时候,红军走了好远的路,历经万里长征,真的是累得不行了,衣服破破烂烂,吃的也跟不上。而四川呢,是个好地方,东西多,百姓生活也富裕。

    说实话,张国焘提出的那个方向,确实让不少同志心里动了摇。

    相反的是,那时候毛主席提出的往北方走的计划,感觉就像是没啥希望一样。

    那时候,我们压根儿没想到,陕北还有块红军的地盘儿。在大家伙儿眼里,往北走那就是往嘴里塞沙子,能跑到苏联去,建个流亡的小朝廷,就算烧高香了。

    跟张国焘所说的去四川享受大米生活的那个美好计划比起来,这样的未来简直就是两码事,差别太大了。

    这对已经非常脆弱的党中央来说,简直就是往伤口上撒盐。

    到最后关头,张国焘竟然打起了武力的主意,他发电报指示手下两位大将徐向前和陈昌浩,让他们硬着头皮把中央领导给“请”住,坚持走南下的路。

   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秘密电报事件。还好,叶剑英及时拦下了这份密电,毛主席马上就有了对策,他命令彭德怀带着中央红军,提前离开陈昌浩等人的队伍,往北边走。

    到了第二天,陈昌浩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,想要去追,但这时徐向前说了句很关键的话,直接定了调子:“咱红军怎么能跟红军自己干架呢。”

    这句话挽救了一场大祸,也成了他们两人之后人生轨迹的分界线。徐向前从此平步青云,得到了重用。而陈昌浩背上的那个罪名,却像影子一样跟了他一辈子。

    【勇夺天险】

    这事发生在准备攻打腊子口之前的十多天里,具体来说是13天前。

    到了这一步,毛主席能依靠的力量就只剩下那7000名中央红军战士了。

    要是这时候没法快点拿下腊子口,找到一条出路,那就说明咱们往北走的这条路走不通了。

    要是这样的话,大家的心就散了,团队就没法带了。

    权力说到底就是别人对你的信赖,大家觉得你靠谱,才愿意把一切都托付给你,听你的安排和调度。

    要是实际一试发现你不行,那权威立马就垮了。

    这会儿,由于博古和李德之前犯的错,中央那套做法已经被证实了好多次,根本行不通。

    多亏了毛主席那四渡赤水的精妙战术,咱们这才算是又找回了一些信心。

    要是攻打腊子口这回没成功,那中央的声望可就全毁了。

    大家会更加确定地支持张国焘提出的往南方走的计划。

    然而,后来的事实明摆着,往南走完全是条不归路。

    用刚经历过分裂的红军队伍去攻打腊子口,能赢吗?

    腊子口是那时候甘肃去川北一定得走的路,它从南到北延伸,两边都是陡峭的大山,中间只有一条急流奔腾的河在流淌。

    红军还没到呢,国民党甘肃的地头蛇就已经在对岸建起了堡垒,安排了一个营左右的兵力。而且啊,就在离腊子口不远的地界,他们还藏着三个营的兵力,随时准备上来帮忙。

    这种兵力安排,加上腊子口那地势,简直就是一个人守着,一万个人都攻不进来。

    红军要是想拿下这块军事重地,那真是难上加难。

    到底有多艰难呢?说白了,就是得在敌人从高处猛烈开枪扫射的情况下,咱们还得赶紧在一条流得飞快的河上搭个能过的桥。

    接下来,我们的小队得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,冲过那座摇摇晃晃的浮桥。

    就算你勉强过了桥,接下来还得去爬那接近直立的陡峭山崖,一直爬到敌人的碉堡前头。然后,你还得想办法突破他们那守得严严实实的碉堡。

    那时候,咱们军队走了老远老远的路,手上压根儿没啥打硬仗的家伙,就只有那么些步枪和手榴弹。

    再加上我们不久前才艰难地穿过了那片广袤的草地,现在军队里老兵疲惫,装备破旧,士兵们已经很久没有机会停下来休息了。

    在这种情况下,去尝试那种超级难的军事任务,后果真的是想都不敢想。

    那能不能不经过腊子口,直接绕路走呢?

    那时候,要是咱们的队伍选择往西边走,穿过青海那片地方,其实就能避开那个超级难走的地方。

    不过,咱们刚趟过那片草地,队伍现在得赶紧歇歇脚,再添点人手,可青海那边路上全是荒郊野岭,连个人影都没有。要是选那条路走,敌人不动手,光是大自然的威力就能把咱们整得全军覆没。

    而且,那时候的时间安排对我们来说真的很糟糕。

    离腊子口没多远,松潘高原上有胡宗南的中央军大批人马扎营。

    红军原本打算从松潘高原一路向北,结果半道上被胡宗南的大批军队给挡住了去路。没办法,他们只能绕个大远,穿过那片荒无人烟、绵延千里的大草地,最终才抵达了腊子口。

    要是咱们没法在短时间内拿下腊子口,被敌人给拖在这儿,那只要胡宗南的大批部队一到旁边,红军可就很难再有转机了。

    毛主席心里明白,这场战斗对整体局势来说太重要了,简直就是赢了就活,输了就亡。因此,他给部队下了铁令:无论如何,三天内必须搞定!

    这次打头阵的是那支曾勇夺泸定桥的出色队伍,就是红一方面军的第四团。

    那时候,红一方面军是由后来的聂荣臻大元帅来领导的。第四团的团长,人家叫他王开湘,而政委呢,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将军杨成武。

   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,他们三个丝毫不敢拖延,立马就在那天发起了冲锋。

    不过结局早在意料之中。碰到这种易守难攻、地势险要的地方,红军除了无谓送命,根本没法取得任何战斗成果。

    虽然没有打赢这场仗,但在打的时候,大家伙儿发现了一个敌军的破绽:也不知道是因为他们赶时间,还是粗心大意,他们的碉堡居然没盖儿。

    要是咱们的队伍能攀上那悬崖,站得高高的,往下面看,那炸掉他们的堡垒,还是有门儿的。

    不过,要爬上腊子口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,一旦过了腊子口,那就像是进了虎穴一样危险啊!

    正当大伙儿都感到没办法的时候,一个来自云贵川地区的小个子士兵站了出来。

    这位小战士来自苗族,三个月前才刚刚成为红军的一员,之前一直是跟着爷爷在深山老林里找药材。对他来说,爬那些陡峭的悬崖就像日常小事一样。

    到最后关头,团长王开湘实在没办法了,他决定拼一把,带头组建了突击小队。在云贵川的指引下,他们开始往悬崖峭壁上爬,发动了腊子口的决战,这也是最后一场硬仗。

    9月17号那天,战斗正式开始。咱们的主力部队还是老样子,直接冲在前面硬碰硬,把敌人的炮火都引到自己身上。这样一来,就给在悬崖边上绕圈子的那支部队赢得了宝贵时间,他们趁机悄悄摸到了敌人的后头。

    在往上爬的时候,有的战士不小心踩空掉下了山崖,还有的战士手里的手雷被树枝给碰掉了。不过还好,这一路虽然有惊,但最终还是安全抵达了敌人的头顶。

    那时候,突击队的武器可不够充裕,要是头一拨攻击没能干掉敌人的碉堡,等他们缓过神来,咱们就麻烦了。

    结果出了岔子,扔手榴弹那会儿,因为空气阻力捣乱,手榴弹没按预想的那样落,结果敌人的碉堡没被炸掉。

    看到机会马上就要没了,战士们狠狠心,借着自身的劲儿,猛地往悬崖下一跳,这样能让风的影响变小,更准地炸掉敌人的碉堡。这一炸,给红军在死胡同里闯出了一条活路。

    那位小英雄,大家都叫他云贵川,在那场战斗中不幸牺牲了。他并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名,云贵川只是战友们给他起的一个外号。

    就是因为有这些不起眼的小角色,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,咱们民族才有了今天。他们虽然不是大人物,但起的作用可大了。

    他们是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,但他们的贡献值得我们一直记在心里。

    【天地广阔】

    腊子口一被拿下,红军的形势就完全好转起来了。

    过了腊子口那道难关,我们就顺利抵达了一个名叫哈达铺的地方。

    这个地方大家伙儿都管它叫“药材集散地”,因为这地方药材特别多,吸引了很多来做买卖的商人,慢慢就发展成了一个不小的镇子。

    到这里以后,累得不行的红军得到了很大的休整和恢复。

    更关键的是,哈达铺因为是个商业重镇,所以信息流通特别快。

    红军队员在这儿意外发现了一张非常重要的老报纸,上面登着一条大新闻:说是山西的阎锡山派军队去攻打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。

    我们意外地了解到,原来在陕北,我们党还藏着一块红军自己的地盘呢。

    为啥我们党在陕北有了那么大一块红色地盘,中央却愣是一点风声都没收到呢?

    这块根据地是陕北的刘志丹、高岗他们,在没得到党中央多少帮助的情况下,硬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战斗拼出来的。它算是所有红色根据地里面,相当特别的一个。

    除了门口挂着同样的红牌子,他们和党中央其实没啥太多交集,自主性比张国焘带领的红四军还要大。要不是刘志丹忠心耿耿,全力支持,党中央到了陕北后,恐怕还得再经历一次大难关。

    毛主席心里明白,陕北和中央之间的联系并不深,但那时候咱们真的是走到头了,再往前一步就得跨出国门。一旦出了国,那就等于没了盼头,生死存亡都得看斯大林的脸色。所以,他只能相信刘志丹是真心向着党的。

    然后,毛主席做了个影响历史的大决定,决定不去国外了,转而前往陕北。

    事实证明,毛主席的决策完全正确。从那以后,中国革命就像一艘船,穿越了危机四伏的险峻三峡,向着宽广平坦的水域前进。腊口子就是那段艰险航程的终点,要是没能闯过腊子口,就连尝试的机会都不会有。

    一座险峻的关隘隔开了两个不同年代,腊子口绝对是长征路上最危险的地方。